首頁 >> 上合組織之聲

中哈傳統醫學中心服務哈薩克斯坦民眾——

當“洋中醫”拈起那根神奇的銀針(上合大家庭 生活新變化⑤)

本報記者 林子涵
2025年08月28日14:26 | 來源:人民日報海外版

  中哈傳統醫學中心新址所貼的“望聞問切”外文介紹。
  本報記者 林子涵攝

  在中哈傳統醫學中心的兒科診室,薩雅(左)、艾琳(中)、小患者阿克拉姆的媽媽(右)與幾位中醫師討論小患者病情的改善情況。
  本報記者 林子涵攝

  在中哈傳統醫學中心開展的義診活動中,宋虎杰為當地患兒診療。
  中哈傳統醫學中心供圖

  掃碼觀看視頻

  一雙靈巧的手,拈起一枚細長的銀針。

  治療室裡,哈薩克斯坦“洋中醫”薩雅正為小患者施行頰針治療。針尖刺入穴位,幫助通經活絡、緩解病痛。

  這裡是位於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的中國—哈薩克斯坦傳統醫學中心(以下簡稱中哈傳統醫學中心)。像薩雅一樣的“洋中醫”與中國的中醫師一起,為哈薩克斯坦患者提供中醫診療。候診區內,不少當地患者已經排起了隊,等待接受針灸、艾灸、拔罐、推拿等治療。

  傳統醫學是上合組織國家交流合作的重要領域。幾年來,中哈傳統醫學中心把中醫特色療法送到當地民眾家門口,並悉心培養本土中醫人才,在哈薩克斯坦種下了一片繁茂的杏林。

  

  “洋中醫”搭建橋梁

  “脈象如同珠子在盤中滾動﹔浮脈好比木頭浮於水面,輕按時可感知脈象跳動,重按反而減弱﹔絲脈則指脈象細弱如絲,若有若無……”說起在中國學習中醫時所掌握的28種脈象,薩雅如數家珍。

  薩雅的家在阿斯塔納。目前,她是中哈傳統醫學中心的一名中醫師,負責腦癱、孤獨症、智力及語言發育遲緩等特殊兒童的治療工作。

  2022年12月,中哈傳統醫學中心在阿斯塔納挂牌。中心由陝西省中醫醫院、西安中醫腦病醫院與哈薩克斯坦合作單位共同建設。中心在突出腦病專科特色的同時,也兼顧當地常見病、多發病及部分疑難病的診療需求。中心除了有中國的中醫師,還有多名像薩雅一樣的本土中醫師。

  受家庭影響,薩雅從小立志從醫。兒時所看影視劇對傳統醫學的描繪,也讓她對中醫產生了濃厚興趣。2014年,薩雅前往中國學習漢語,次年考入陝西中醫藥大學,攻讀針灸推拿學專業。5年的學習生涯,她積累了厚厚一沓關於中醫理論與實操的筆記。

  畢業后,薩雅曾在哈薩克斯坦其他醫療機構工作。2023年5月,中哈傳統醫學中心正式開診,薩雅加入中哈傳統醫學中心,運用頭針、推拿、理療等中醫療法為患者進行治療。

  在中哈傳統醫學中心工作的,還有哈薩克斯坦姑娘艾琳。她在中哈傳統醫學中心剛剛工作了4個月。此前,她曾在距離阿斯塔納不遠的一家中醫診所工作3年。

  與薩雅一樣,艾琳畢業於陝西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專業。畢業回到哈薩克斯坦時,艾琳還帶上了一本上學時讀的《黃帝內經》。如今,艾琳在中心主要擔任翻譯,協助中國醫生與患者家屬溝通,同時也參與部分推拿、艾灸等治療工作。艾琳說,她已取得中國的中醫職業資格証,並在哈薩克斯坦完成了相關認証。

  中醫到海外,當地人往往對中醫理念和診療方式感到陌生。此時,“洋中醫”能發揮重要的溝通橋梁作用。

  薩雅提到,起初,不少哈薩克斯坦患者對中醫半信半疑,常有人問:“一根針怎麼能治那麼多病?是不是在騙人?”面對這些疑問,她與同事們總是耐心解釋,從五行、五臟六腑、氣等中醫概念講起,說明中醫“治人而非僅治病”的整體觀念。

  “我們常向患者說明,針灸等中醫療法並非隻針對某個局部,而是對人體整個系統進行綜合調理。例如,處理疲勞、睡眠障礙或孤獨症兒童的挑食問題時,我們不僅選取頭部穴位,也會配合腹部、腿部和手臂的穴位。因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,許多腦部問題會伴隨四肢肌力下降或消化功能減弱。通過刺激不同穴位,既能改善局部,也能整體調理。”薩雅說。

  中哈傳統醫學中心開診后,漸漸積累了口碑。薩雅說,如今,中心採用預約制,每天一早,便有不少提前預約的患者在等待。僅她一人,日均接診量就有30—40人。

  “能把所學的中醫知識付諸實踐、為哈薩克斯坦的民眾服務,我覺得很有成就感。我希望在這裡做好治療工作,把中醫的理念介紹好,讓更多本地朋友走近中醫、信任中醫。”薩雅說。

  小患者說:“謝謝,中國”

  在中哈傳統醫學中心的兒科診室,7歲的哈薩克斯坦男孩阿克拉姆正在中醫師的看護下,一步一步地練習走路。

  這段時間,他和4歲的妹妹勞珊在母親的陪伴下,再次來到中心繼續接受康復治療。這對小兄妹患有痙攣型腦癱,出生后一直無法自主行走。中哈傳統醫學中心在哈薩克斯坦開診那年,聽說這裡採用中醫療法針對腦部疾病,媽媽就帶著兩個孩子前來求醫。經過中醫系統性治療,兄妹倆已經能走出屬於自己的小小步伐。

  “剛來的時候,女兒的大腦認知有障礙,幾乎聽不懂別人說話,走路也特別不穩。哥哥則無法站立,經常摔倒,平衡能力很差。我們接受中醫治療后,第一個療程持續了90天,完成兩個療程后,我就明顯看到孩子們在平衡、行走和認知、理解能力上的進步。現在,我們已經開始了第三個療程。”小兄妹的媽媽說。

  “針對兄妹倆的情況,中心採用了針刺、艾灸、推拿、理療、康復訓練等療法,緩解了肌肉痙攣和足內翻。下一步的治療重點是改善阿克拉姆的步態,糾正異常的走路姿勢,幫助他更好回歸學校、融入正常生活。對於妹妹勞珊的認知障礙,接下來可以繼續用頭針治療。取穴不在多,一定要精……”西安中醫腦病醫院黨委書記、院長宋虎杰與薩雅和艾琳討論接下來的治療方案。

  像阿克拉姆與勞珊一樣的患者還有許多。中哈傳統醫學中心2023年5月10日開診,至2025年8月中旬,累計服務患者4.6萬余人次。每日平均接診量超過200人次。目前,中心接診的患者中約80%來自哈薩克斯坦本地或周邊國家,同時也為在哈華僑華人、中資企業員工提供中醫藥服務。

  “針灸等中醫適宜技術往往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,越來越多當地民眾開始信任中醫。”宋虎杰說。他提到一位因腦外傷導致偏癱失語的年輕患者,在經過一個月的中醫系統治療后,已能重新行走和說話。“家屬在病友群中自發分享,又吸引了更多人慕名而來。”

  宋虎杰介紹,中心診療覆蓋頸肩腰腿痛等慢性疼痛、各類常見病與多發病,以及部分罕見病與疑難病,並相應配備了多專業方向的醫護人員團隊。同時,中心發揮優勢,針對腦癱、孤獨症、智力低下等特殊兒童,從中國選派了專攻兒童康復的中醫醫師提供診療服務。中心還聚焦中醫腦病領域,開展中風、腦出血、腦梗塞、腦損傷等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治,從而為更多腦病患者提供了系統治療的可能。

  薩雅說,治療過程中,阿克拉姆非常喜歡聽她講中國的故事,也常看她手機中存有的中國照片。在與中方醫生的日常互動中,他漸漸學會了一些中文,不僅能夠用中文數數,還會說一些簡單的句子。

  “以后的治療,有沒有信心?”醫生們問阿克拉姆。

  阿克拉姆認真地點了點頭。

  “謝謝,中國。”停頓片刻后,孩子突然用中文說。

  診室裡,大家都露出了笑容。

  中醫文化更多走進百姓家

  走進中哈傳統醫學中心的培訓教室,一幅薩雅手繪的“五行—五臟”關系示意圖擺在講台前。“這是中心開展培訓活動時用的教學課件。”薩雅說,“借助直觀的圖示,本地醫生與醫學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‘氣’和五行。”

  宋虎杰介紹,中心面向當地傳統醫學從業者、西醫醫生及中醫愛好者,持續開展“岐黃絲路”培訓項目,至今已舉辦9期。“通過系統培訓,我們培養出一批具備合法執業資質的‘洋中醫’。他們本身擁有患者群和醫學背景,如今正逐漸成為中醫藥的愛好者、應用者、實踐者和推廣者。”

  據介紹,培訓分為初級和進階兩個階段,初級班在哈薩克斯坦本地完成,面向初學者傳授中醫基礎知識﹔已有一定經驗和專業能力的醫護,則可前往中國,在西安中醫腦病醫院接受進一步的培訓。“上午學理論,下午進病房學習實戰,這種模式很受歡迎。”

  近段時間,中哈傳統醫學中心還與哈薩克斯坦國立兒童醫院聯合舉辦培訓班,為來自哈薩克斯坦、烏茲別克斯坦等國的康復醫師和治療師提供中醫適宜技術培訓。中心還與納扎爾巴耶夫大學、阿斯塔納醫科大學等知名機構合作,共同開展中醫藥培訓、健康講座及科研項目。

  “經過近幾年的交流,哈薩克斯坦國立兒童醫院正式成立了中醫科,這意味著中醫正逐漸進入當地主流醫學體系。”宋虎杰說。

  為更好滿足本地患者的就診需求,今年5月,中哈傳統醫學中心剛剛遷至新址。西安中醫腦病醫院國際部主任王輝表示:“原場地300多平方米,已難以應對日益增長的患者流量。新址選址更靠近市中心,交通便利、功能更加完善,能夠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服務。”

  目前,中心正在引進更多診療及康復設備。下一步,中心還計劃發力中醫藥制劑,根據本地多發病和患者需求,針對性開展中藥方劑的研發與配置工作。

  “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山水相連、民心相通,傳統醫學交流有良好的基礎和前景。”宋虎杰表示,隨著病患之間的口口相傳、“洋中醫”們的自發推廣,加上定期的培訓與義診,中醫在哈薩克斯坦的認知度和認可度持續提升。“中醫正因獨特魅力,走入更多哈薩克斯坦百姓家。”